Reflections about Master Graduation Life

2023年6月3日

于燕园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有参透人生的鸡汤版本,有以利为中心的宫斗版本,有平淡罗列的通告版本。同一段学制,不同人的视角和反馈差别如此之大,背后的原因在哪?广度思考,其实多数人有着相似的人生阶段,大家的体验和反馈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人与事物发展规律的本质,一直是我饶有兴趣的问题,这些相似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在北大学习接近四年了。这四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商业项目落地,产品思维锻炼,科研初步训练,这期间接触过很多学生、学者和各类产业人员,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当站到四年的角度去回顾时,我逐渐发现这些事情背后可解释的共性,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如今写出此文,是对过去几年的回顾,也供读者参考。诚然其中有些道理只有亲身经历方可明白,只希望在读者回首总结的过程中,有一份样本和对应的理论解释,仅供参考。

变化的游戏规则,不变的核心能力

记得两年前跟老板一对一聊天时,我询问一个创业者的最核心能力,他的回答是战略思考能力。我当时觉得是寻常言论,现如今恍然,觉得甚是有理。所谓战略思考能力,是对游戏规则和趋势的深刻洞察力,背后意味着自我觉察和管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

大家都是一路从中国教育体系成长起来的,一定会观察到,每经历一个阶段,人的发展路程都会经历一次洗牌,会有先前的强者离开榜单,也有黑马突出重围。其实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游戏规则,最先玩清楚游戏规则的人,往往能如鱼得水,坚守不适用于新环境准则的人,往往陷入困顿之中。

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为例,这两段的分水岭就是人的社会化上。本科及其以前,是你在和学校这个半公益的大机构在做交易,学校给定命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只需要学习使用已有的工具解决问题即可。在这个阶段留给个体主动做选择的空间很少,个体没有足够的外驱力做批判性思考,听话老实基础智力达标就会取得不错的结果,象牙塔带有一定的去社会属性,本质上保护着青年人。但这种思维方式在进入研究生/工作阶段就会失效,具体体现为:日常勤奋但有效产出低,构建不了研究的正反馈逐渐缺乏动力,因而消极面对工作,陷入负面循环,甚至导致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和脆弱的精神状态。

研究生/工作阶段,一定要清楚,和你做交易的是实验室/公司的老板。从交易的角度,可以推理出很多结论。

  • 交易的本质是利益交换,所谓知遇之恩也即互相合作把蛋糕做大的过程。
    • 成长永远是你个人的事情,伯乐和千里马也是互相成就的。你不能指望导师给你好的课题,然后你顺着走,文章起飞,直接升天。首先有没有好课题是一个问题,再者有好课题对方为什么不给一个更有可能主动成事的人,要给一个做事拖拉没主见的人呢?因此,最好在早期展现出充分的执行力、逻辑思考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这对对方来说都是把蛋糕做大的潜质。
    • 总体来说,一个人早期交易的资本是稳定可靠的劳动力,后期交易的资本是认知和社会动员能力。早期过分琢磨后面的部分容易后期发力不足,但不关心后面的部分注定一辈子打工。
    • 研究生的教育本质上是自我教育,不是专家学者对你的教育。别人直接告诉你的永远都只是知识,只有自己主动探索,从内心深处领悟的道理才叫智慧,这会内化到行为中,带来质的改变。
  • 任何人表达的信息都有其潜在的立场和动机
    • 当听到关于某事情的评价时,一定要想清楚:对方是什么身份/位置,你是什么身份/位置,对方的目的是什么,你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就是指没把这种问题搞清楚的人。
    • 我记得有句话很经典:有的人用创业的思想去打工,有的人用打工的思想去创业。
  • 任何处理不好分配的生产过程最终一定是双输的结局。
    • 于家庭,于企业组织,于国家,同理。激励体制失衡了,人心也往往失衡了。
    • 对于看不惯的事情,不要仅仅停留在抱怨这一层,这样既改变不了事实,也会给自己的社交关系、日常身心健康带来负担。可以想办法动员进行协商妥协,不行的话要么掀桌子,要么提桶跑路。人生不是个马拉松,起跑线也是人为划定的标准,本质上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基于以上观察,要构建一个良性的组织,对于组织的领导者来说,要构建符合多数人共识的分配和激励制度,把组织的目标和团队成员个人目标尽量对齐,知人善任,发挥每个个体的潜力,保障团队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对于组织的参与者来说,抱着合作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主动自我更新,想办法把蛋糕做大。以上仅仅停留在说理阶段,也请读者不必深究。可能等到人生的某一阶段,会觉得似曾相识。

其实不只是研究生阶段,即使是面对社会,自己是最终为自己负责的人,希望有人兜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有人手把手教自己这也对领导的道德水平要求太高了。逆耳之言,走出学校大家都是去卖的,为自己负责,想清楚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周期,竞争关键要素,自己的优势,会让之后的路径更加自然从容。

仅就两年半的科研生活为例,分析下科研中的战略思考能力。所有能力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对于研究生来说,做高质量/高数量的研究工作,拿到博士学位,永远是最高优先级的事情。因此,接下来就如何发现与评估一个科研机会,如何从容抓住该科研机会展开。以project lead做科研项目本质上就是在做项目管理,因此我更愿意介绍自我管理方式,其实本质上自己也是一款产品,一个项目。

科研的游戏

寻找机会

要寻找机会,第一步就得搞清楚学术的credit是怎么分配的。以大家熟悉的CV为例,第1梯队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模型结构和基本学习思想的提出,比如ResNet,ViT,无监督学习,对比学习等(citation 1w+);第2梯队的工作往往是某一个子领域的重要工作,比如3D hand的17年的开山作(citation 1k+);第3梯队的工作往往是某一子领域上基础模型和学习思想的创新(citation 100+);第4梯队就是各类incremental和交叉的工作,一般中顶会就不错了,剩下太水的就不提了。

可以看到,越往上游梯队走,有更大的学术/产业价值,因此竞争更激烈,质量要求也更高,这也是大模型会屠杀的领域,产业潜力支撑得起大规模人力和计算资源投入,产生的价值也会强化数据+算力的信念。如果你确信自己是人才,在该梯队投入会产生十倍甚至百倍于下游的收益,否则十有八九是炮灰。越往下游梯队走,学术和产业价值也会越细分,学科交叉和浑水摸鱼的机会就越多,在这类工作上投入,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有足够的数量以及舒适的新人保护区。该梯队的工作可以让大家混口饭吃,但也不至于大富大贵。

当然,处于什么梯度往往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因此选择一个方向往往是研究热点+实验室积累+个人兴趣的综合考量。那对于中下游梯队来说,寻找机会的本质就是别漏了上游流下来的水

拿基于事件相机的研究来说,可供关注的机会我理解为四个方向。

  • 基础AI理论的增长。只要你的方法是基于DL的,那将基础DL理论的增长适配到你关注的领域,很有可能有解决新问题的机会(MIM,SSL,GAN)。
  • 基础AI模型的增长。将新的基础模型结构增长或者预训练模型的进化,适配到你的领域,基础模型的优点有可能解决你的问题(PointNet,SNN,Transformer,Diffusion,NeRF,…)。
  • 基础相机的增长。如果你研究的相机发生新变化,新相机的品质和能力提升就有可能解决新问题(彩色event,prophesee,vidar等)。
  • 工业发展需求带来的增长。随着产业的推进,之前忽视的问题可能明显占大头,这又是新的机会(隐私,安全,事件相机在手机上落地等),这需要跟产业界有不错的跟进。

此外,对自己领域进行广泛了解,构建一个知识框架,也比较利于发现新机会。比如对于事件相机产生的视觉,有三类明显的机会:

  • 从image迁移过来的基于事件相机的视觉。可以理解为用事件相机把RGB-based vision重新水一遍。
  • 两种模态融合的视觉。可以理解为用事件相机和RGB相机融合把RGB-based vision重新水一遍。
  • 两种模态信息的基本研究。本质上研究两种模态之间的关联异同,这种研究非常本质,属于这个子领域的上游(E2VID,V2E等)。

对于一个小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RGB相关的视觉任务都调研一下,然后挨个找event-based或者fusion-based的坑也没有可以水的。第一篇工作不必要求质量多高,更重要的是明白科研工作的整个生产流程,下次做高质量工作时,心中有数。

其实总结现有的event论文,灌水思路无外乎上述逻辑,就目前可以说,按照以上逻辑,是可以系统性的发现科研机会的,而不是诉诸偶然。值得注意的是,能做出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接到了多大的水,参考Henri Rebecq,这位几乎把CNN时代的茅台喝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其他老哥都在喝二锅头;不可否认,event领域有很多牛逼的人,但是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在时代的力量面前不值一提,这也是我们关注时代大趋势的原因,而不是为了饭桌秀认知。

可行性评估

古人事后诸葛的时候讲天时地利人和,也即时代的趋势,关键要素的优势,以及良好的合作模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本人研究生生涯更是如此。在复盘一定量清北人的生活、工作时,总发现事情做不成的核心因素其实不在个人能力/努力上,我逐渐相信:**相当的项目在开始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参与者的努力更像是走个自然规律的过场。**那么如何保证做事较高的成功率,少踩些不必要的坑?本人总结如下评估思路:

  • 价值维度
    • 有多大影响力?
      • 往往意味着能拿到多少资源,以及做完之后自己的收益规模
      • 听过一个说法,做完一个牛逼的工作和做完一个平庸的工作所花费的精力是差不多的,甚至后者更多(落后的社区会导致大量的精力花费与研究核心无关)
    • 这个项目对实验室的增益是什么?是否和实验室整体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一致?
      • 这意味着老板和同学有多愿意帮助你。一般大家都喜欢把蛋糕做大的人,而不喜欢内卷抢夺其他人资源的人。
  • 供给侧
    • 什么样的变化导致要做这个?
      • 也就是上游放了什么水
  • 团队优势
    • 这件事能做成的基本要素满足么?
      • 数据?(所需的数据你能拿到吗?拿到的话性价比如何?拿不到该怎么解决?)
      • 研究方向的算法积累?(懂新方法的坑吗?如果遇到是否想好了解决路径?)
      • 硬件?(需要怎样的硬件?这坑怎么踩?谁来为认知差买单?)
      • 计算资源?(如果要卡,怎么拿?说白了你的东西得有真实价值人家才给化缘)
    • 凭什么是你来做?
      • 这个研究有没有用到实验室现有/特有的资源优势(其他实验室想不到或者做起来困难重重)?创新的那部分是自己挖掘,还是找有比较优势的合作者来做?

就之前合作经历来说,如果新机会是实验室能力范围内的,抓紧干就完了;如果新机会是实验室能力外的,建议寻找合作,让别人的认知来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等经验积累完毕之后,就有实验室内部独立完成的希望了。

其实当你去看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互联网的产品需求文档等时,你会发现这些画饼环节是有共性的。再者泛化到更多的领域,有无数经验在论证可行性评估的重要性,比如: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福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

自我管理

按理说应该写科研项目管理,但我为什么要写自我管理呢?

首先能管住自己是管理好项目的前提,再者自我管理本质上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一个项目去思考优化。因此我觉得写自我管理更本质。

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清楚:管理的本质是理,理清问题与解决方案,管只是一种手段。别把自我管理变成了给自己上枷锁。

这种反人性的强制复盘模式,会让人建立起了多线程、复盘、反思和好奇心的习惯。

首先说说OKR,对打工人来说简直是噩耗,因为这对他们是个负担和镣铐,影响他们绩效,但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借鉴它的思考过程。O是objective,是做事的目标,KR是成事的关键指标。在做规划的时候,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然后想清楚这件事的关键路径和可衡量点。

OKR更重要的一个点是复盘,当你发现没完成关键指标的时候,你需要溯源思考,到底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上限,还是自己浑浑噩噩已久。如果是高估自己的水平,那可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如果自己当混子太久,那可能要去观察复盘自己心里内在动机与所做事情是否重复,到底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还是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这需要仔细思考;如果有些事情身不由己,那可得思考人生,欲念与现实的隔阂该如何弥合?

之前一位产品老师的分享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你需要让你的行为可追溯,这样在复盘的时候有真实材料,而不是一两句对改变现实毫无指导意义的废话。其实科研项目也是如此,当你能把自己做事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踩过的坑,都一一记录下来,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在战略和执行上犯的错误,领悟到的新的认知,下次争取避免,持续更新自己,最后自然越来越强。

当然,如果你真开始做OKR管理的话,你会发现早期非常痛苦,甚至不知提笔写什么。本质上,这是把你做战略思考的阶段前移了,你得必须初步想清楚你的目标、关键路径和结果,才能开始提笔规划;而不是像以往,先写一两个TODO就算把这事推起来了。我记得我最开始构建这个自我管理系统花了整整3天,但之后快起来,每周也就花半小时不到就搞定,因为对事情各种维度的思考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就已经在进行了。

当你知道你每一步都在为了什么的时候,自己眼中的幻光才会照耀到行动的每一步;当你知道每一次都错在哪里的时候,你才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的好!

内心的稳态与动态

临近毕业,无意间刷到了《滕王阁序》的朗读视频,抛却高考压力和解构行为后再听,实在觉得太过惊艳,一个26岁的唐朝青年,可以把虚实、生死,进退写到如此深度,叹服良久。其实四年青春时光是漫漫人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梳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也是感触颇深,在这几年中,我每过六个月都会觉得之前的自己在某方面是个SB,我自己在快速更新着;但同时,我总发现自己内心有稳定的部分,它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是稳定的。内心有一种稳态,也存在一种动态。

这种内心的稳态是一个人独特的存在,它是一种志气、骨气、尊严和追求的混合体,在漫漫人生路中散发着持续的能量。它是你研究做不出来自我怀疑时的支撑,它是你不被时代、强权、社会关系认可时的底气,也是在自主意识下孤独探索人生的动力。它是人所谓的精气神,它是心灵的底线,你需要真正相信它,让它即使在剥离了社会关系、物质基础时仍然稳定存在。学术之路可以阻塞,海誓山盟可以背叛,江山事业可以倾溃,但这个稳定的内心可以让你有从头再来,轻装上阵的底气。这种稳态,也会让你逐渐摆脱世俗的比较,专注内心的需求。

另一种是内心的动态,你需要让内心知道自己还年轻,自己还在变化,自己还有可能。为此,你可以开发新的爱好,让大脑觉得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行走新的地方,让大脑觉得这星球还有更多的风景;你可以翻开旧时的相册,让大脑看到你的变化;你可以开启新的感情,让大脑觉得自己还有青春的感觉;你可以孕育新的生命(如果你顶得住强度的话),让大脑意识到自己的诞生…如果你让大脑觉得自己是静止的,自然会陷入空虚和无意义之中。比如短视频会消磨时间的概念,刷了3个月,你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改变;当重复性劳作的牛马力工又同时放弃生活,除了微薄的工资没有新的时间认证方式…行动起来,让大脑感受到自己的更新和变化,有时跑很远的地方吃一顿便当,都会让生活多一些趣味。

总之,你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自己,是免于时代动荡、他人评价(尤其是既得利益者的PUA)、社会关系变动,肉体衰老等影响的良药。

结语

在动物世界里,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保存自己的灵性,是一种晦涩的艺术。

临近毕业,有些感悟或是多年的体悟,奈何文笔和思维能力一般,只能作浅层描述。

最后送所有的读者一份《滕王阁序》,虚实、生死与进退,有时只能自己参悟。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评价

  • 顺应历史潮流,做有真正价值的事情
  • 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快速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
  • 人和事的价值来源于被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比较
  • 时代变化很快,保持对他人、规则和趋势的谦卑

2023年12月28日

于上海

Jianping Jiang
Jianping Jiang
Researcher